时间: 2025-04-30 18:20:09 | 作者: 眼部
这种看似矛盾的“加减法”背后,实则是一套高度协同的战略逻辑——通过简化释放资源,以聚焦支撑增长。
我曾在美的工作了17年,正好既负责过“做减法”的组织管理,也负责过“走出去”的海外营销。
今天,我就从业务、组织、工作三大维度拆解一下美的的“减法哲学”,并为你梳理2025年开年以来,美的全球化布局的战术动作,最后再来分析一下,二者怎么样共同推动美的在复杂市场中实现“质变式增长”。
美的整体规模已超越了4000亿,最新的市值(3月19日)接近了6000亿,已经是无可争议的行业巨头。
然而,美的当家人方洪波,却时刻充满危机感,他会经常和公司各管理层,做大量一对一的对谈。
所谓“体制成本”,就是指对于美的这家集团型大企业来说,从上至下无处不在、却又不易察觉的非必要消耗。
换个更通俗的说法,它是因内部组织、制度、流程等因素产生的隐性成本,这类成本不直接创造价值,而是消耗在维持组织运转、协调内部关系、应对冗余流程等环节,它反映的是企业为维持自身体制,所支付的效率代价。
大企业往往都会出现很高的体制成本,而美的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体制成本,主要从业务、组织、工作等三个方面做减法。
● 严控品类准入:要求各事业部持续精简SKU,并严控新品类准入,以确保资源向智能家居、新能源部件等高的附加价值领域倾斜。
● 关停非核心业务:出清冗余,如剥离低端压缩机业务,聚焦具备协同效应的核心技术。
● 修剪边缘业务:淘汰低效产品线,对规模小、附加值低的小白电业务进行整合或出售,如低端电水壶、传统微波炉、部分因缺乏智能化联动能力的传统小家电等。
战略逻辑:正如方洪波所言“不能重复犯常识性错误”,美的过去多元化的成功,反而会成为当下负担。通过业务减法,美的将资源集中于“1+3+N”业务板块中的“智能家居、工业技术、楼宇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的主航道,并在主航道内做深做透,避免陷入“什么都做,什么都不精”的陷阱。
● 直通董事长:集团设置了直通董事长的机制,集团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直接联系到方洪波本人。
① 内部沟通严禁 PPT,含工作沟通、总结规划、述职、答辩、评优等(除技术秀案、财务通报、集团和事业群/部年会外。其他如用 PPT,要求白底黑色几行字一页以内);
这一系列制度的出台,并非单纯福利,而是要对工作做减法,特别是通过砍掉“表演式工作”,降低体制成本,将工作精力导向用户价值创造。
●1月7日,集团下属品牌eureka亮相CES 2025,发布搭载AI视觉识别技术的扫地机器人,主打北美高端市场;
●1月15日,成立沙特分公司,并在BIG5展会上推出适配中东高温环境的全屋智能解决方案;
●2月10-12日,参加美国AHR暖通展,展出超低温热泵等创新产品,满足北美能源转型需求,同时美的工业技术还宣布,其位于达拉斯的研发中心将于2025年第三季度正式投入运营;
●2月中旬,在泰国设立全新区域总部,与新加坡总部形成双枢纽运营模式,进一步巩固泰国作为亚太区制造和分销核心的战略地位;
●2月下旬,美的空调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基西米市(Kissimmee)开出了北美第三家旗舰展厅;
●2月26日,完成对欧洲暖通巨头ARBONIA climate的收购,这样美的、ARBONIA climate、以及Clivet(美的2016年收购的意大利知名暖通空调设备企业)将在欧洲形成一个新联盟——MBT Climate,通过整合三方的优势资源和产品组合,将为美的在欧洲区域的布局注入强大动力。
●3月4日,欧盟委员会已批准美的公司,收购西班牙TEKA公司,这是一家百年欧洲高端品牌。
如此密集的动作,也只是美的官方公布出来的部分举措,美的“走出去”的决心和行动,由此可见一斑。
美的未来“走出去”的战略,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从OEM到OBM,从产品出海到价值链出海。
美的过去是以OEM为主,但近几年以及未来的海外战略非常明确,就是全力发展OBM自有品牌业务。
自有品牌不一定全都是美的牌,也包括美的收购过来的多个海外品牌,比如在东南亚主推东芝牌,美国市场发力Comfee,欧洲通过并购本土品牌(如TEKA、ARBONIA、Clivet等)突破市场认知壁垒。
美的海外营收占比已经连续8年超过40%,下一步的占比目标要从40%提升至50%,同时继续扩大本土化研发中心的建设,实现当地市场的“研发-制造-销售”一体化运作,慢慢的开始从单纯的人员出国、产品出海,走向更深度的全价值链出海。
比如,之前仅有MIB(美的国际事业部)这个单一的组织,现在则加强完善了OBM的组织建设和人才教育培训,搭建了独立的产品体系、研发人员和销售团队,海外的销售公司数量也在增加,同时不断加大海外毕业生的招聘,以实现本土化运作和本土化人才体系。
包括美的在港股上市募资,也是将重点投向海外供应链与品牌建设,并通过香港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绑定海外人才,解决本土化运营痛点。
美的没有一味做减法,也没有单纯只做加法,而是秉承一种减法与加法共生的逻辑。
因为美的集团下面,已经有30多个事业部和产品公司,随便每个经营单位拓展几个品类,就会将美的陷入复杂性的体制成本中。
美的肯定是要不断寻求增长,但现在的思路不是通过做多来做大,而是通过做精来做大。
正如方洪波在美的管理年会上所讲,“以简化促增长”,这就是美的“做减法”的战略逻辑。
严控品类准入、关停并转非核心业务、修建边缘性业务,可以将释放的资金和资源,用于海外OBM的品牌建设,更加有助于“走出去”,实现海外市场的增长,而且是自有品牌的增长要高过OEM业务的增长。
比如技术协同方面,工业技术板块下的威灵汽车部件,在美国市场不断突破,是依托国内积累的300万台供货经验,而不是盲目进入。
比如生态互补方面,前面提到的收购ARBONIA climate,通过形成MBT Climate联盟,就可以整合美的在欧洲三家自有企业的渠道与技术,从而避免重复投入。
方洪波提出“以简化促增长”,其内核是通过做减法实现做精,通过做精支撑做强。
美的所追求的增长,已不再是简单的规模增长,而是要从“规模增长”走向“价值增长”。
这其中包括,对组织效率的极致追求,对海外自有品牌的业务增长,对高的附加价值、高技术上的含金量的科技转型。
如简化工作的6条禁令和强制18:20下班等措施,就是对组织效率的极致追求。
如海外并购和海外研发中心的建设等措施,就是在推动海外自有品牌的业务增长。
如美的推出搭载DeepSeek的空调、又从工业机器人进入到人形机器人等快速跟进,就是主动向高的附加价值、高技术上的含金量的科技转型。
从价值增长的方面出发,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美的看似频繁的动作背后,是有着这条主线在贯穿的。
美的的2025战略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企业最大的风险不是外部变化,而是内部僵化。
当大多数企业仍在“做多”与“做少”间摇摆时,美的用“做减法”与“走出去”的双重逻辑,构建了一条可持续增长路径——剥离冗余轻装上阵,聚焦核心重拳出击。
正如方洪波所言:“我们简单,世界就简单。我们复杂,世界也会像迷宫一样复杂。”
制,经济上行时是优势,经济下行时是劣势、风险,体制成本会使企业步履维艰、僵化倒毙,非公有制企业必然最先觉醒,希望国企能够借鉴。
2025年4月30日,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原主教练李铁受贿、行贿、单位行贿、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案二审公开宣判,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顺利撤离空间站组合体。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踏上回家之旅。祝福英雄的航天员一路平安!(总台央视记者 王刚 王晓丹)©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5年4月30日13时08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独家视频丨神十九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三名航天员到家了!
兰州一大四学生已失踪20天,监控拍到他疑似在桥附近落水,但救援队在黄河搜寻无果(原创内容)@寻找刘东刚
李铁案二审维持原判刑期20年 4月30日上午,李铁案二审在咸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宣判。李铁案二审维持原判刑期20年。(新华社)#李铁案二审维持原判刑期20年
近年来,酒店机器人已成为酒店行业的标配,但在过去三年,云迹科技净亏损累计超8亿元。酒店:机器人不能为酒店节约人工成本。
停滞了近一个月的长和港易,又有了新动向,日前美媒曝料称,这一笔交易将被拆分成两部分后再进行,美国想玩偷梁换柱那一套,不过被中国一眼识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给李嘉诚的公司下了条死令。
原美的管委会成员,17年美的经历,精亦诚咨询创始人。 学美的,建体系,简单高效能落地。 为希音、奇瑞、波司登、联塑等提供咨询和授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