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话中有一个独特的存在“姐姐”,这既是一种亲切的称呼,也是对女性敢作敢当,积极努力的赞赏。
在这座城市中,有无数的女性在经济发展,创业干事的道路上做出了自己的成绩,她们可能是面馆老板、理发店主、也可能是乡村振兴带头人。无论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她们都是城市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经济发展中的一股力量。为记录这些“姐姐”在各行各业取得的成绩,特推出“向前的力量:天津姐姐创业记”系列报道。
2024年最后一天的下午,张曼从伊朗赶回了天津,出了机场,她就马不停蹄地来到公司召集员工们开会,赶在元旦放假前,她要了解好每一项工作的最新进度,因为节后,她又要前往西伯利亚,谈一笔新的包装材料出口业务。
张曼的“敢拼”是身边人有目共睹的。10年前,她被身边人触动,突然决定从工作了8年的外贸公司“裸辞”;8年前,在经历了第一次创业失败后,她重新出发做起了自己一窍不通的包装材料公司,主攻出口海外,却生意惨淡;4年前,她敏锐地嗅到了海外市场变化,靠着中国制造的出货速度,迎来转机,不仅赚来了第一桶金,更是占据了海外市场的一席之地
如今,她的公司,从年营业额40万美金,一路做到了1400万美金,新的一年,张曼也有自己的打算,“我们2025年的目标营业额再翻倍,以后我还想帮更多的中国包装打开海外市场。”
今年41岁的张曼个头不高,因为长途飞行外加生病,她脑后随意编起的长发有些凌乱,新中式的白色上衣和红色马甲,透着即将元旦的喜气。
第一次见到她的合作伙伴多少都会有些惊讶,因为眼前的这个有些微胖的女人,看上去更像是个邻家大姐,可只要聊起业务,她话语间的那份自信干练、果敢坚定,又会瞬间让大家折服。
也许正是了解她对待工作的态度,当10年前她决定“裸辞”时,她的家人们才没有感到意外。
2006年,张曼从河北工业大学英语系毕业,和很多同学一样,毕业后,她也选择了一家外贸公司,做起进出口业务,她的工作简单说来就是为国内工厂和海外客户之间,搭建一道业务桥梁。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都渴望在工作中崭露头角,张曼也不例外。因为时差,和海外客户沟通常常是在凌晨,入职后的三个月,她每天凌晨都要爬起来打十几通电话。披星戴月换来的,是她成了同一批进单位的员工中,第一个拿下订单的年轻人。
“最开始的客户都是几千美金的体量,后来越做越多,基本上我手上的客户,都是50万美金体量的了。”张曼说,那时候她一个月工资能拿到一万多元,是同龄人羡慕的对象,她也沾沾自喜,直到2014年的一件事,让她有了改变的想法,“我一个同事退休了,退休金只有三四千块钱,跟我当时的工资差太多了,我不想自己以后也那样”
创业总会伴随着艰难,为了在创业的道路上不那么孤单,辞职后,张曼找到了大学同学一起成立了外贸公司。俩人租了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房子,摆了2张桌子,又从数码商城买了2台二手电脑,为了省钱,张曼坐公交车搬回了出租房。
“我辞职时没有带走一个客户,为了回避原来的客户,我甚至换了领域。”张曼在静海区找到了一家五金厂,和厂长谈下了“喉箍”出口的业务后,她又开始在网上寻找海外客户,“我们每天给自己定的任务量,是给100个海外的潜在客户发邮件。”
就这样,“大海捞针”半年多,她们只做成了1单,赚了4万人民币,每人分了两万。张曼还记得,2014年的那个冬天,她们分完钱,还约着家人下馆子吃了顿海鲜拼盘,虽然天冷,但他们的情绪高涨,气氛热气腾腾。
“之后也出过几个小单,可每个人分不了几百块钱。这么下去根本不行。”2015年,张曼的第一次创业宣告失败,看着两三岁的孩子,为了养家糊口,她找了份工作决定继续打工。
新公司主要是做外贸指导和新公司孵化等业务,张曼做起了“外贸业务指导师”,她要将自己的外贸经验,传授给有外贸业务需求的新公司。
“2017年,一家家被我们指导过的公司外贸业务都不错。公司投资人开始提议,让我们找一些备选项目,试试自己做公司。”听到这一条消息时,张曼眼前一亮,“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新的创业机会。”
在所有的备选项目中,包装材料外贸是最难的,因为包装材料多数是半定制化的产品,不仅种类非常之多,而且海外客户多数会就近选择本土工厂制作,想要出口,难度很大,可包装材料也有优点,需求数量大,订单总价高,张曼想要搏一搏。
2017年8月,拿着投资人给的50万元启动资金,她聘请了七八位业务员,创办了优派包装材料有限公司,“3个月过去了,一个订单没接到,业务员们也看不到前景,都走光了。”
为了公司能够继续,张曼每个月只领2300元工资。那段时间,夫妻俩只是勉强能够维持一家三口的开销和房贷,为了贴补家用,下班后,她找了份家教的兼职,带3个高中生学英语,每个月能拿到1200块钱。那时张曼最怕听到的除了投资人追问后失望的叹息,就是学生家长的请假电话,因为学生少上一节课,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她少赚一节课的钱。
家庭经济的紧缩,甚至让她8岁的儿子也变得对钱异常敏感,常常在学校询问其他同学家的经济情况,老师疑惑地把孩子的这个情况说给她听,她难过得一宿没睡,“压力真的太大了,觉得对不起投资人,更对不起家人。我甚至不敢站在窗口,因为靠近窗边都会有轻生的念头。”虽然话题沉重,但现在的张曼说起这些,只是冲着身边人莞尔一笑。
就这样,从始至终坚持到了2018年4月,张曼的包装材料公司才拿到了第一个订单,那个客户是美国包装材料排名前三的大企业,想要在中国找一家代工厂,从网上联系上了张曼,“2018年,公司营业额有40万美金,但纯利润很少,我一个人才勉强收支平衡。2019年营业额大概60多万美金,算上新招的2个业务员,还是亏本状态。”
转机发生在2020年3月。张曼公司的邮箱突然收到了一封邮件,发件人是西班牙的一家大型连锁超市,询问她能否生产微波爆米花。
张曼并没有在意,只是让业务员回复邮件告诉对方,爆米花没有,爆米花包装袋应有尽有。让她没想到的是,对方很快回复邮件称,已经将她的联系方式提供给了爆米花供应商,届时几家爆米花工厂会与她联系。
常年的外贸工作,练就了张曼的敏感,她马上意识到情况不对,带着俩业务员开始了调查,“这种爆米花袋原本是美国的一个工厂做的,这家工厂供应了全球80%的爆米花加工厂,因为疫情这家工厂停摆,导致爆米花加工厂没有包装袋,无法出货。”
发现机会后,张曼和业务员们找到了海外很多爆米花加工厂的联系方式,纷纷发去了邮件。邮件中,他们直击对方痛点,甚至把“710天发货”写进了邮件主题。
“每天收到很多邮件,回复不过来,甚至我们的电话都被打爆了,全是问爆米花包装袋的,有的加工厂,甚至把一年的订单都给了我们。”为了一股脑涌进的外贸生意,张曼紧急又招聘了六七个业务员,“2020年,我们营业额一下就冲到了200多万美金。”
2020年之后,张曼的事业仿佛开挂了。2022年俄乌战争后,全球最大的无菌包材厂家退出了俄罗斯市场,从新闻中看到消息时,张曼又一次决定出击,“无菌包材厂家退出了市场,可是牛奶、饮料加工厂还在,他们一定会为包装材料发愁。”进入俄罗斯市场后,张曼不仅拿到了不少包装材料订单,也将生产包装的机器、备件卖到了那里。如今,她还在莫斯科成立了分公司。
2024年9月,张曼把天津的公司搬到快速路旁的新写字楼,面积600多平方米,是原来的3倍,业务员也从之前的十二三人增加到了二十多人,“2024年的营业额差不多1400万美金,比2018年翻了35倍。”张曼说,她有时会恍惚,觉得像是做梦,“现在赚到了一些钱,我发现了自己的想法也多了。”
去年,张曼又创立了“千星共辉”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她会和包装工厂签订外贸合作协议,工厂负责产品生产和技术,她会培养专职业务员负责海外市场拓展和管理,“这样不仅能将更多的工厂推出去,还能够减缓就业和创业压力。”
2024年年底,张曼在伊朗谈下了新订单,打开了又一扇海外大门,看着2025年1月手机备忘录上的各种事项,张曼说起了自己的2个新年愿望:年营业额再翻倍;让更多的“中国包装”走出国门。(津云新闻记者 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