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10-28 07:16:28 | 作者: 增值服务
从2023年到2024年开春,我们投资人感受到行业的不确定增多,这更需要客观冷静地去判断大趋势。
今天做投资与几年前有很大不同,以前能够使用简单的Pre-IPO的投资逻辑,譬如曾经某公司的收入和利润符合上市的审核标准就可以去申请上市,这属于时代的红利。
2019年后,一切都不同了。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都要思考一个问题:你对这个时代和对企业的认知是什么?当前,我们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投资领域包括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工业软件,每个赛道在今天投资起来都非常难,下面分享我们在这3个领域的投资心得和逻辑。
我们在高端装备领域主要投了机器人。伴随着大模型的发展以及不停地迭代,我们大家都认为机器人行业是非常符合中国未来大趋势的新质生产力。面对着劳动力人口的减少,通用机器人可能就是未来最重要的一个产业之一。
最近一年多时间里,我们已连续投资了3家通用机器人公司。我们在选择这3家公司的标准分别是:第一看软硬件的结合能力。任何一个机器人的软硬件没法分离,单一技术擅长很可能在后面的竞争中面临着劣势。第二看有没有低成本、大批量制造的工程能力。工程能力是今天很多创业团队所不具备的,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团队不能低成本大量复制产品;第三是大模型。大模型相当于通用机器人的大脑,但现在技术还未足够收敛,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此,我们更倾向先选择开源的大模型迭代能力。
同时,我们也在关注机器人行业的一些重要零部件。未来的机器人不仅需要更智能、可交互,还要有更强的续航能力、运动避障、类人行动等能力。所有核心零部件可能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我们会从其中最重要、成本占比最高的部分投入资源,寻找和协助创业者工作。
通用机器人并不是可高效解决所有的场景需求,因此专用机器人有它更适用的场景。在专用机器人领域,我们关注它下游应用在什么样的场景?这些场景的真实需求究竟有多大?未来的资本化投入有多少?增长速率有多快?这些都是我们在选择产品品类的时候最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当今的大形势下,如果下游场景的投资规模不足够高、不足够大,其实很难获得足够的市场空间,这样的公司也很难获得很快的成长速度。
我们关注的第二个领域是设备零部件和材料。在过去的3~4年时间,我们天天能听到“卡脖子、国产替代”这类词,那我们何时才可以超越呢?对于早期投资来说,我们大家都希望能投中实现超越的公司,希望能找到不同的创始人,通过种种赋能提供贴身的关怀,让创始人能够做出代际技术的产品。
调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国内市场做零部件,产品的市场空间无外乎二三十亿元。如果上市之后,预计也是二三十亿的市值,很难成为一家跨国或具有非常体量的大型公司。我们的思考是,如果你的潜在市场空间低,如何来解决这个事情?
首先需要创始人有足够的跨界能力,这个跨界是指你的产品有没有横向产品化的能力,比如从A产品跨到B产品,从B产品跨到C产品。
其次需要创始人有跨行业的能力,如果你今天做消费电子的,比如做手机供应链的产品,手机行业比较轻松就会生产一亿部,这个产业链追求创新和成本低廉。那么,创业者能不能利用在消费电子的产品积攒的能力跨界到其他工业领域呢?据了解,一些工业相机的品牌厂商利用消费电子镜头、传感器芯片去做工业相机,成本是原先工业相机成本的50%不到,这就是跨界能力的展现。
最后希望我们支持的企业能走出国门、走到海外,这也是我们在零部件和设备方面主要的关注点。
我们在新材料赛道选择上有两个主要的方向:其一是高壁垒、卡脖子,这是我们的基础要求,对于很多新材料领域内,越高的附加价值的产品往往用量规模又是有限的,因此对于它的化工基本盘我们是比较看重。其二是如果你有化工基本盘,那你就要有基本平台型的技术,我们大家都希望研发的核心新材料不仅仅可以用在半导体行业,甚至扩展到泛半导体,这都是我们在选择材料领域所要着重关注的。
我们关注的第三个是工业软件领域。我们在选项目的时候,在项目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标准。如果是早期的项目,我们大家都希望创始人在创业的时候就想清楚,公司产品不单单是对标国外的某一项产品,还想让他们有足够的前瞻力,面对中国新基建和新质生产力的新需求,拥有种子用户资源,并且能配合着种子用户开发出能真正解决未来产业数字化痛点的产品。
现在国家政策都在提倡智能化、数字化、新能源化、绿色化。数字化的提升归根到底不仅要有数据、有算力,还要能结合工业发展的特点开发出自己的工业软件。中国工业软件自从国家推出政策大力扶持到现在发展不超过5年的时间,而海外的工业软件已经随同产业迭代自然发展了七八十年时间,我们想用短短几年时间超越别人,这个是不太现实的。所以我们更应该通过你自己的产业特点和国情做符合我们下一代生产力的产品,这是早期投资的逻辑。
如果是成长期的项目,我们重点围绕国家主管机关发布的亟需解决的20多款重要软件产品品类去筛选。从研发设计类的工具软件、生产制造类的软件,到基础软件,例如数据库和操作系统等,我们会关注其科创属性的满足度,也会关注其市场空间的大小。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看这个创始人是追热点还是十年如一日,做一件长期且难的事情,我们现在已经投资的成长期工业软件公司,创始人大多数都是十年之前就在这样的领域创业,我们更希望选择拥有坚定、坚韧品质的创始人,跟他们共同成长。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的投资逻辑:第一是行业维度。看清宏观,看清身边的趋势,看懂自己的产业,在今天,行业认知无比重要。第二是创始团队维度。我们大家都希望创始人从产业、高校出来的同时,还能是有行业洞察能力的行业老兵,同时匹配工程化能力突出的创始团队。第三是公司维度。比如技术迭代能力强、底层技术具备延展潜力;产品通过测试准备量产、具备较强的商业化增长预期;与下游大客户深度绑定或具备较强的渠道拓展能力。
(作者系经纬创投董事总经理,本报记者沈春蕾根据其在经纬创融汇上的演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