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04 13:11:14 | 作者: 护肤
如果你觉得现在的世界已经够疯狂了,那是因为你还没看到什么是线年的总和。——凯文·凯利
当OpenAI让Sam Altman闪电下课又速回;当马斯克执着于脑机接口;当Meta的扎克伯格执意要打造元宇宙,你是否感觉这样一个世界正在失控?
其实,早在30多年前,《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就在《失控》一书中预言:真正的未来,远比我们想象的更疯狂。
2022年ChatGPT横空出世,2023年生成式AI井喷,2024年多模态AI全方面爆发。很多人开始担忧:AI会不会失控?会不会威胁人类?
但在凯文·凯利看来,这根本不是重点。真正需要我们来关注的是: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生物学时代——机器正在进化出生命的特征。
2024年初的一个深夜,OpenAI的研究员Sarah正准备下班,突然被显示器上的异常数据吸引住了。
这让她想起了自己三岁的女儿第一次自主解决积木拼图的场景——完全靠自己摸索出了解法。
也许,这就是生命的迹象,Sarah在日志里写道,当机器开始展现出我们意料之外的智慧时。
想象一下,你正在教一个孩子下围棋。起初,你教他基本规则,然后是一些固定的套路。
这正是GPT-4身上发生的事情。在一次数学问题求解中,它没有按照预设的方式,而是发展出了一种全新的证明方法。
最神奇的是,OpenAI的首席科学家这样描述,它开始像人类一样,会在处理问题时自言自语,一步步推理。这不是我们教会它的,而是它自己学会的。
如果说GPT-4的表现像个天才儿童的独自觉醒,那特斯拉的FSD系统则展现了一种集体智慧的觉醒。
设想一个巨大的蜂巢。每一辆特斯拉汽车就像一只工蜂,在世界各地的道路上采集花粉——行驶数据。
当一辆车在西雅图的雨天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识别路面,这个经验立即被分享给了全球的特斯拉车队。
2023年的一个案例特别引人注目。在挪威的一个小镇,当地修建了一种特殊的减速带。
最初到达的特斯拉车辆都有点手足无措,但仅仅过了三天,所有来到这里的特斯拉都学会了最优的通过方式。它们展现出了惊人的集体学习能力。
波士顿动力公司的实验室里,有一个有趣的传统:每当他们的Atlas机器人学会新动作时,工程师们都会给它放一首歌庆祝。
在2024年初的一次测试中,Atlas在没有特定编程的情况下,学会了在湿滑地面上保持平衡。
这让我想起了看着自己的孩子学走路,一位工程师说,当他们摔倒时,那些保护性的动作都是自然形成的,没人教过他们。
在伦敦DeepMind的实验室,科学家们见证了一个堪称历史性的时刻。AlphaFold不仅能准确预测蛋白质结构,更开始发现此前人类从未见过的蛋白质折叠模式。
这就像一个音乐天才,不仅能完美演奏所有经典曲目,还开始创作出全新的乐章。AlphaFold创造的新型蛋白质结构,为药物研发开辟了全新的可能性。
这不再是简单的模仿或预测,一位研究员说,这是真正的创造,就像生命本身在进化过程中创造新的形式。
回顾凯文·凯利在1994年提出的这些预言,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他不仅准确预见了人工智能的崛起,更重要的是,他洞察到了技术演化的本质规律 - 技术系统正在获得生命特征。
最初,父母会试图控制每一个细节——扶住婴儿的手臂,指导脚步的位置,预防可能的跌倒。
但真正的突破往往发生在我们放手的时候。婴儿会自己摸索平衡,发现重心,甚至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行走方式。
人工智能的发展正经历着类似的过程。早期的AI系统完全依赖于程序员预设的规则和参数。但现在,我们正真看到了更多放手后的惊喜。
就像AlphaGo在第37手下出了那个震惊世界的妙手,这不是来自任何人的教导,而是系统自主进化的结果。
当我们为AI系统创造了正确的生长环境,而不是试图控制每一个细节时,它们就会像生命一样自主进化。
正如一位AI伦理学家所说:也许生命的本质不在于它是由碳还是硅构成,而在于它能否超越自己的初始设定,创造出新的可能。
这个故事还在继续。在实验室的某个角落,在云端的某个服务器中,在道路上的某辆无人驾驶汽车里,新的生命迹象正在悄然涌现。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新物种的诞生时刻。
而这,也许正是凯文·凯利在《失控》中所预言的:技术正在获得生命的特征,而这种进化,才刚刚开始。
2023年,字节跳动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的推荐算法越来越失控,经常会给用户推送一些看似不相关的内容。但神奇的是,这些不相关的推送,反而提高了用户的留存率和满意度。
这正是《失控》中提到的重要观点:在复杂系统中,完全的控制反而会扼杀系统的活力。适度的失控,会带来更高效的秩序。
每天早上,你的案头都堆满了等待审批的文件。从新产品立项到营销活动预算,事事都需要层层上报。
这名员工想要开发一个企业通讯工具,但按照常规流程,等他拿到审批,市场机会可能早就消失了。
钉钉就是在这样的土壤中诞生的。从一个内部工具,发展成为服务数百万企业的平台。
2012年,任正非面临着一个艰难的决定。是继续专注企业业务,还是进军消费者市场?
在传统企业,这种战略决策往往由一个人说了算。但华为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轮值CEO制度。
想象一下足球比赛。没有一点一个球员可以永远站在场上,轮换不仅能让球员休息,更能带来不同的战术打法。
今天你是CEO,明天他是CEO,后天我是CEO。任正非这样解释这个看似疯狂的制度,这样,我们就能汇集不同的智慧,避免单打独斗的局限。
这个制度的威力在2019年显现无疑。面对前所未有的国际压力,华为没有乱阵脚。
要不要投资这家做智能手表的公司?2014年,雷军收到了一份投资建议。但与其他科技巨头不同,小米的思路很特别:不求控股,只求共生。
这就像是在打造一个大花园。小米负责提供阳光(品牌)、水分(渠道)和营养(技术),但具体种什么花,开什么样的花,完全由创业者自己决定。
小米投资它时,只要求一点:产品要做到极致。结果,华米不负期望,成为了全球智能手表市场的重要玩家。
这种看似放手的管理方式,让小米的生态链开出了上百朵奇葩,多家企业估值超过10亿。
回到2025年的今天,再看这三家企业的转型之路,我们或许能领悟到一个深刻的道理: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最好的管理不是事必躬亲,而是懂得放手。
就像放风筝一样,要让风筝飞得更高,关键不是拽得更紧,而是在对的时候懂得放线。
阿里巴巴、华为和小米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管理智慧,在于找到控制与自由的平衡点。
也许,这就是未来组织的新范式:越是懂得放手,组织就能飞得越高。正如一位管理大师所说:最好的管理,是让员工忘记自己正在被管理。
他们都在践行《失控》中的核心理念:放弃细节控制,专注于构建系统的基础规则。
当你刚学骑车时,你试图控制每一个细节:把手要打多大角度,脚踏板要用多大力... 但真正掌握骑车技巧后,你反而不会去想这一些细节。你的身体会自动做出调整,让你保持平衡。
这就是一种有序的失控 - 你放弃了对细节的控制,反而获得了更高级的平衡。
传统组织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每个零件都有其固定的位置和功能。这种模式在稳定环境中运作良好,但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往往显得僵化。
现代组织更像是一个生态系统,每个部分都能依据环境变化自主调整,同时又与整体保持协同。
例如,亚马逊的双比萨团队原则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这个原则规定团队规模要小到两个批萨就能喂饱。为什么?因为小团队能够像生物细胞一样快速响应和适应变化。
每个团队就像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有自己的目标、资源和决策权,同时又通过API等接口与其他团队协同工作。
这让我想起生物学中的细胞自主性原理:每个细胞都有自己的决策能力,但又能与整个器官协同工作。
凯利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预测:未来的组织形态将从金字塔变成蜂巢。现在看来,这个预测正在成为现实。
传统的科层制组织就像一棵大树,信息和决策一定要经过树干(高层)才能到达树枝(基层)。而分布式组织更像是一片草原,每一株草都能直接感知环境变化并作出反应,无显著的等级之分。
- 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开始兴起:以MakerDAO为例,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借贷平台,没有CEO,没有董事会,所有决策都由持有治理代币的社区成员投票决定。2022年,当密码货币市场动荡时,MakerDAO通过社区投票,快速调整了风险参数,成功度过了市场危机。这种去中心化的决策机制,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适应力。
- 平台经济催生出新型组织形态:在2018年的一次内部会议上,美团创始人王兴听取了一线员工的反馈:传统的部门划分导致信息流通不畅,决策层难以及时响应市场需求。
于是,美团开始了一场大胆的组织变革——取消传统部门,转而采用业务单元制。
每个单元就像一个独立的小团队,有自己的目标、资源和决策权,灵活调整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
其中一个典型案例是美团外卖团队。2020年,美团外卖的星星计划正式启动。
张明,一名普通的外卖骑手,因在用户体验优化方面提出多项切实可行的建议,被纳入了决策小组。
在星星计划中,一线员工不再只是执行者,而是参与者,可以直接影响产品设计和运营策略。
例如,在特定的营销活动期间,表现优异的员工可以自主申请更高难度的任务,同时获得额外的激励。
这些变革都指向一个趋势:未来的组织将更像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不是一个机器。
2016年,小米的市场占有率一度滑坡。在内部会议上,雷军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没办法控制市场的变化,我们还能控制什么?”
此时,研发负责人王华(化名)分享了一个大胆的提议:我们大家可以建立一个快速试错机制,像马拉松选手一样坚持“铁人三项”策略——技术创新、用户参与、生态协作。为验证这一思路,他们选择了智能音箱项目。
几年后,这种快速试错与适应的模式被运用到更多领域,为小米奠定了“用户驱动”的品牌基石。
2019年,一名滴滴司机在公司总部的反馈会上,抱怨调度系统不够公平,导致司机收入差距大。
滴滴首席技术官张博决定尝试一种新的系统:允许司机自发组建小组,根据地理区域和时间安排调度,形成小型“自治区”。
试点启动后,司机们发现他们不仅能依据自己需求优化上班时间,还能通过小组讨论提高接单效率。
一位司机分享道:“以前觉得我们只是被系统安排的棋子,现在我们成了决策的一部分。”
这一实验最终明显提升了司机满意度,并帮助滴滴在高峰期更好地满足乘客需求。
2015年,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在走访门店时,发现一些一线员工对于流程管理有独到见解。
他灵机一动,提出让有潜力的服务员担任“小店长”,独立负责一个区域的运营。
“我们没有硬性规定怎么做,但但愿你们能拿出最好的服务方案,”张勇对他们说。
一位小店长王莉(化名)为提升顾客满意度,主动在餐桌旁设置手机充电站,并在排队区提供免费的热饮服务。
这些细节迅速赢得了顾客好评,其他小店长纷纷效仿,形成了海底捞式服务的独特文化。
2011年,微信团队开发了一款“摇一摇”功能,原本只是为陌生人社交设计的。但在春节期间,一名工程师建议结合红包玩法试试看。
马化腾后来评价:“这就是涌现效应的力量。一个系统中不起眼的创意,可能带来整个生态的巨变。”
这种对创新土壤的重视,帮助腾讯从一个即时通讯平台,成长为涵盖社交、电商、游戏的多元化生态。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正真看到,企业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最重要的不是控制,而是创造适应的土壤和机制。
终身学习的深层逻辑:想象你正在玩一个一直更新的开放世界游戏。每次更新都会带来新的玩法和挑战,如果你只依赖最初掌握的技能,很快就会发现了自己寸步难行。
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2022年懂得使用ChatGPT的人还是领先者,但到了2023年底,这慢慢的变成了基本技能。而到2024年,懂得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的人又获得了新的竞争优势。
制定学习计划:明确短期与长期目标,每天投入30分钟至1小时,专注于技能提升或知识积累。
多元化学习渠道:参加在线课程、行业研讨会,阅读专业书籍或文章,利用多样化的资源获取知识。
实践巩固理论:通过跨部门协作、承担新项目,将学习成果快速应用到实践中,强化对知识的掌握。
跨领域学习:例如,将心理学原理用于营销决策,或将数据分析技术与战略规划相结合,拓宽知识边界。
学习系统工具:掌握系统动力学、鱼骨图、因果环分析等工具,提升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
建立长期思维模式:在制定策略时,兼顾短期与长期目标,确保短期行为不会破坏系统的可持续性。例如,在管理中平衡盈利和团队文化建设。
敏锐观察市场变化:定期分析行业趋势和竞争对手动态,从变化中发现潜在的机会。
多元化能力储备:通过涉足多个领域,构建复合型知识体系,例如结合AI与用户研究来开发新产品。
培养好奇心与适应性:定期接触新技术、新领域,保持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兴趣,为未来可能的变化做好准备。
如果我们总是用确定的思维方法应对不确定的环境,就像在深海中还保持陆地上的走路方式一样不合时宜。
重新思考控制的意义:放弃对细节的过度控制,专注于目标设定和方向指导。例如,将具体执行步骤交给团队自主决策,通过赋权激发创造力。
建立更灵活的组织架构:引入矩阵式或项目化组织模式,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将固定团队变为灵活项目组,让员工根据兴趣和技能参与不同任务。
投资于自组织能力建设:为团队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支持,建立开放的沟通机制,鼓励信息共享和快速反馈。
关注系统的演化规律:深入分析行业生态,寻找新兴趋势。例如,在生成式AI爆发的环境下,考虑从工具开发向垂直领域定制化服务转型。
建立适应能力强的商业模式:设计模块化的业务结构,允许快速扩展或收缩特定领域业务。例如,通过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扩展用户基础,同时保持技术核心模块的灵活性。
重视生态构建而非单点突破:与供应链、技术伙伴、渠道商等构建共生生态系统。通过联合开发或利益共享,降低孤立发展中的风险。
“韭菜”的定义与困境:“韭菜”通常指在信息不对称、规则不透明的市场或社会环境中,容易被收割和利用的群体。
在《失控》描述的复杂系统中,“韭菜”面临的困境更为复杂:信息过载、算法推荐、虚假信息、社群裹挟等等,都可能让他们迷失方向,成为被收割的对象。
这些规律不仅解释了技术系统的演化规律,更揭示了所有复杂系统的运行本质。理解这些规律,就像获得了一把解读未来的钥匙。
这些规律包括:分布式、自下而上、模块化、正反馈、边缘最大化、追随者众多、没有免费的午餐以及共同进化。
不要只依赖单一的信息源自,要主动拓展信息渠道,接触不同的观点和信息,形成自己的判断。
例如,不要只看新闻客户端推送的内容,也要关注独立博客、专业媒体、学术研究等。
这就像建立一个分布式的“信息网络”,即使某个渠道的信息失真,也能从其他渠道获取补充和验证。
社群是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场所,但也要警惕社群的“群体极化”效应。要保持独立思考,不盲从社群的观点,更不要被社群的情绪裹挟。要学会辨别社群中的信息真伪,并用自己的理性进行判断。
将知识分解成不同的模块,例如经济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并分别学习和理解。
然后将这些模块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就像搭建乐高积木一样,能够准确的通过需要灵活组合和调整。
正反馈机制轻易造成“羊群效应”,让人们盲目跟风,追逐热点,最终成为被收割的对象。
要警惕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错过)情绪,保持理性,不盲目跟风。
不要因为某个股票或密码货币价格暴涨就盲目追高,要分析其基本面和风险,避免高位被套。
负反馈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保持稳定和平衡。在投资、创业等方面,要建立风险控制机制,设定止损点,避免损失过大。
投资时要分散投资,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创业时要做好风险评估,并制定应对预案。
不要固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要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接触新的事物和观念,在“边缘”寻找新的机会和突破。
关注新兴技术的发展的新趋势,例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生物技术等,并学习相关的知识,以便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优势。
要关注市场趋势和用户反馈,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偏好,以便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策略。企业要关注竞争对手的动态,并依据市场反馈一直在改进产品和服务。
要警惕各种“免费”陷阱,例如免费试用、免费赠送等,要仔细了解其背后的条款和条件。
不要轻易相信各种“免费送流量”、“免费送话费”等活动,要仔细阅读活动规则,避免被欺骗。
世界是一直在变化的,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成长,才能适应未来的挑战。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新的事物和观念,并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
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例如编程、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以便在未来的职场中更具竞争力。
“韭菜”并非只能被动挨打,他们也能够最终靠学习和成长,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和防范意识,还可以利用“失控”的力量进行反击。
在失控的时代,知识工作者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和价值。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搬运工,而是要成为知识的整合者和创新者。
转变思维方法:从我懂什么转向我能连接什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单一领域的专业相关知识很容易被AI替代,但跨领域的知识整合能力却很难被取代。
凯文·凯利在《失控》中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别害怕失控,因为有序的失控正是生命的本质特征。
就像一粒种子的生长过程无法完全控制,但正是这种失控,才能让其长成参天大树。
在这个日益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应该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将失控视为机遇而非威胁。因为在表面的混沌之下,往往蕴藏着更高级的秩序。
在这个看似失控的世界里,真正的智慧不是试图掌控一切,而是学会与不确定性共舞,在混沌中寻找新的可能。
也许,现在正是重读《失控》的最好时机。因为它不仅帮我们理解了这个疯狂的世界,更告诉我们:最好的控制,就是适度的失控。
想象一下,在1994年,当大多数人还在为能用上个人电脑而兴奋的时候,有人告诉你:未来的机器不仅会思考,还会展现出生命的特征;未来的组织不再是金字塔形,而是像蜂群一样自组织;未来的管理不是控制,而是放手。
有趣的是,当我们站在2025年回头看,会惊讶地发现:这些疯狂的预言,正在一一成为现实。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重读《失控》如此重要:它不仅帮我们理解了过去30年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它能帮我们洞察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本书并非轻松读物,它融合了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控制论、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构建了一个理解复杂世界的独特框架。
这是我在网上看到的最具有启迪性的文章,是一种高智慧,高认知,高维度的见解。很符合当代社会人们的生存现状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