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11-19 08:17:32 | 作者: 唇部
1、随着《中国制造2025》发布,中国制造业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产业体系调整已进入攻坚克难、力求实现突破的新阶段。“十二五”以来,我国产业体系调整持续推进,重点行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层次地融合稳步推进,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企业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持续增强,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更加巩固。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产业体系中仍存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产业体系调整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以推进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人才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中国制造2025”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以推进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人才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全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与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论述一脉相承,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更好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经济提高速度换挡,客观上是由于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改变,集中反映在市场需求约束增强和成本水平提升。这些变化正在推动中国经济从一个做得快、做得多向做得好、做得优、做得省这样一个新模式转变,这就形成了市场根据新的标准重新选择企业的活动。从企业来看,面对的市场之间的竞争比过去激烈了,要取得订单比过去变得不容易了,成本压力也不断加大了,企业一定努力从过去的标准转向现在的标准,必须从低水平、低成本扩张,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这样一个转变对公司来说难度是非常大的,必然会引起兼并重组和一些低水平生产能力的退出,进而会引起与之关联的金融实物资产和债务链条的复杂调整。企业退出会约束就业和收入,进而约束消费需求;金融坏账会影响到贷款能力,也会引起谨慎发放贷款心理的增强,进而约束投资需求。如果形成企业退出-就业压力增大-金融坏账增加-消费、投资需求收缩-企业订单减少、退出企业增加的循环,则经济稳步的增长就会出现持续下行态势。这表明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可能会导致结构性震荡,产生经济下降带来的压力。此外房地产开始步入转型调整期,引起了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更为直接地形成了经济下降带来的压力。这一些因素使经济稳步的增长持续存在下行压力,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也面临多方面风险。
总结工业化的“中国方案”的经验,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是正确地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稳中求进”保证产业持续成长和工业化进程持续深化;二是正确地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逐步的提升产业效率和促进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三是正确地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四是正确地处理市场化与工业化关系,培育全面持续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五是正确地处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效率提升与社会民生协调发展;六是正确地处理全球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形成全面开放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为了积极做出响应某经济示范中心关于促进金属包材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要求,xxx集团通过科学调研、合理地布局,计划在某经济示范中心新建“金属包材类项目”;预计总用地面积29161.24平方米(折合约43.72亩),其中:净用地面积29161.24平方米;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35576.71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35576.71平方米;根据总体规划设计测算,项目建筑系数63.65%,建筑容积率1.22,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5.79%,固定资产投资强度173.93万元/亩。
3、在中国当前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发展,主要是在劳动力成本等持续上升、追赶型增长方式面临外部约束等背景下的必然政策选择,体现了内生增长的内涵。经典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国家或地区经济可不依赖外力推动而通过自身内在因素实现持续健康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要素,其中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劳动分工程度和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决定技术创新水平高低。技术进步带来消费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分化,由技术研发机制、市场培育机制、制度激励机制共同作用直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性增长体现为需求、知识、制度等内生变量的增长。同时,基于中国当前的市场潜力、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雄厚积累,推动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有现实条件支持的。另外,适应转型需求的战略新兴产业,往往对整个产业的转型具有一定的先行、引领、引导作用。技术的重大突破导致技术分化,形成不同发展方向的技术,继而依靠技术选择形成市场信赖的技术群和企业群。产业创新技术的先行性、主导性和突破性,使产业具有政策导向作用,预示着未来经济发展重心能够代表未来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流,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对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根据谨慎财务测算,项目总投资8671.1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604.2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7.70%;流动资金1066.8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2.30%。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建筑工程投资2829.0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2.63%;设备购置费3905.5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45.04%;其它投资费用869.6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0.03%。
项目建成投入正常运营后主要生产金属包材类产品,根据谨慎财务测算,预期达纲年营业收入9024.00万元,总成本费用6908.65万元,税金及附加151.66万元,利润总额2115.35万元,利税总额2558.78万元,税后净利润1586.51万元,达纲年纳税总额972.27万元;达纲年投资利润率24.40%,投资利税率29.51%,投资回报率18.30%,全部投资回收期6.97年,提供就业职位194个,达纲年综合节能量20.48吨标准煤/年,项目总节能率28.09%,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节能效益。
2、从全球来看,在未来五到十年,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不断拓展,技术突破和业态创新将逐步融合产业边界,全球投资贸易秩序将加速重构,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的重要性也将日益突出,服务贸易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重要地位将更加突出,服务业甚至研发活动都将呈现深入的产业内垂直分工的特征。从中国来看,目前中国已成为一个工业和贸易大国,是世界产业分工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但仍存在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低、处于全球分工格局低端等问题,未来有望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升级,并在全球价值链治理中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十三五”时期我国三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定位、方向和政策都将面临重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