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访谈由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工业展览馆、深圳晚报社联合出品,旨在邀请来自不相同的领域和行业、亲历深圳工业发展不同阶段和参与深圳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的人物,讲述他们“亲历、亲见、亲闻”的历史片段和工业发展进程,弘扬来深建设者们勇立潮头、敢为人先、拼搏创新的工业精神,进一步推进深圳工业文化发展。
1972年8月出生,江西南昌人,深圳市兆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兆驰TV事业部总经理兼兆驰晶显总经理,高级工程师。1999年来到深圳从事消费类电子行业,与公司一起先后经历了DVD时代、电视产业时代和LED芯片时代,为兆驰和深圳消费电子行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回望20多年前,我拎着包孤身一人来到深圳,当时能够说是举目无亲。现在我已在深圳安家,事业也算有所收获,此刻我只想由衷地说一句“感谢深圳”:感谢这座城让我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人,感谢这座城让兆驰茁壮成长,让中国消费电子行业后来居上。
为了不被时代洪流所抛弃,我下定决心要去沿海发达地区闯一闯,首选的城市便是深圳。
我是江西南昌人,复旦大学研究生学历。1993年从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江西本地国营企业,从事自动控制相关工作。
其实毕业时我并非没有走出去的想法,当时学校所学专业还不错,国营企业在那个年代也确实非常吃香。然而到了1999年,我愈发感受到内地与沿海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科技上,更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
我注意到在长三角地区,乡镇企业正异军突起;在珠三角,借助于外资和外来技术,各种外贸型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在内地,企业特别是国营企业机制还是比较僵化,这使得我们的经营效益每况愈下。为了不被时代洪流所抛弃,我下定决心要去沿海发达地区闯一闯,首选的城市便是深圳。
主观方面,我在读大学时就来过一次深圳,当时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来深圳还需要办边防证,我们坐着中巴颠簸了一天一夜。来深圳的目的是考察学习,当时深圳遍地是“三来一补”企业,虽然回头看这些还处于产业链低端,但在那个年代已经足够让人震撼。在港商投资的一家工厂里,我第一次接触到流水线,一条传送带将许多工种串联在一起,这种效率是传统车间无法比的。我还参观了工人们的集体宿舍,那应该是第一代“打工人”的难忘回忆吧。总之,这一次学习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做效率,这让我对深圳产生了无比的向往。
客观方面,上世纪90年代初期深圳能够说是全国最出风头的城市了。它是改革开放的桥头堡、经济发展的试验田。国贸“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为人称奇;地王大厦定义的最新高度让人仰望。可以说,深圳是我当时的不二之选。
现在说起来轻松,但是在那个年代,选择从一家国企离职,背井离乡去外面闯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
首先就是家人的不理解,当然我心意已决,这些都不是难题。主要是原单位的一些手续问题。当时我已经是厂里的技术骨干了,单位分配了房子,个人占有51%产权,单位花了2000元将这部分产权赎回了。但是我的档案还在工厂里,厂里说要把档案调走,需要交2000元费用,于是这一正一负,我等于是“净身出户”了。
不过做决定总是有所取舍。当时有一种“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感觉,拎着一个包,我只身一人来到深圳,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
因为阴差阳错,我进入了消费电子行业。可以说,我完整地见证了深圳消费电子行业的兴起过程。
我在大学期间来深圳,接触了当时的玩具行业,当然这并不是普通玩具,而是一些电子玩具,比如任天堂啊、遥控车啊这种,在当时也是当之无愧的“技术、工艺密集型”产业。后来正式来深圳后,深圳的港资厂里有很多我没见过的崭新技术,比如设计PCB电路板我们以前一直使用for dos版本的PROTEL ,但在这里都是for Windows软件PADS的,我根本不会。
当时深圳的行业竞争也是很激烈的,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也非常高,于是我只能加班加点地狂补知识。“卷”到什么程度呢,我曾经在办公桌下面睡了整整两年半的时间,只有在周末的时候才回到宿舍。天天就是搞学习,因为有很多新的软件要掌握,还有一些技术得有英文基础,所以必须先学习,没有一点人给我指导,我只能用笨方法一点一点地去啃。
在其他行业没有做多久,因为阴差阳错,我进入兆驰,正式入局了消费电子行业。可以说,我完整地见证了深圳消费电子行业的兴起过程。
公司前期主要生产DVD这一些产品。DVD最早由日本人发明,但真正将这个产业做大做强还是中国企业,其中深圳企业最为突出。
国内企业的发展壮大,就像一个人的成长发育一样,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需要先学会爬、再学会走、最后学会怎么跑。这在VCD、DVD行业表现尤其明显。一开始我们纯粹地给人家做来料加工,解码板、电源板、机芯等等都是进口的,我们就负责组装一下,这也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内企业的基本运作模式。
到了后面,在组装的过程中,我们的工程师再慢慢地介入,对技术、工艺进行一些基本的改革,一步一步往前延伸。比如和台湾的芯片公司合作一起设计解码板,自己设计电源板,自己设计机箱等等。
当时日本方面对于VCD、DVD有3C、6C专利池,经过不断地摸索和研发,国内行业也积累了足够的知识产权储备,联合推出了中国自己标准的EVD,最终我们大家可以完全独立自主地生产一台DVD了,但我们还没有来得及高兴,抬起头一看,这个行业已确定进入发展晚期了。
因为数字革命的到来,很多用户已经不用碟片了,MP3当时刚刚出现就大受欢迎,U盘取代DVD已经是大势所趋。那时候的汽车一开始都是用碟机,之后用一个U盘就可以了,碟片似乎立马就要成为过去式。
当时兆驰刚刚成立没多久,我们董事长也是带着一波“创业者”。他说,还是要坚持做我们最擅长的事。虽然DVD已经在走下坡路了,但是一年依然有2亿台的销售规模,这一个市场空间还足够大,等手上有了资本,再去做转型的事。
兆驰是一家很务实的公司,本身的基因里面就讲究创新。为什么我们的DVD能够迅速占据市场?
因为兆驰不但在DVD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多的创新,还在成本控制上也采取了十分巧妙的做法。我们对DVD的产品做了很多功能性的组合,解决了一系列的软硬件兼容性问题,比如带USB功能的DVD。当时的DVD产品要么是无法读取USB,要么是USB接口在产品后面,十分不方便,我们在软硬件创新的同时,创新性地将USB接口设计在产品前面,再通过一个橡皮塞对其做防尘保护,需要用的时候把橡皮塞掰开,插入USB就可以了。
此外,我们注意到当时的欧洲家庭一般常备一台DVD和一台机顶盒,比较占据空间,用起来还麻烦。于是我们推出一款组合产品,具有DVD和机顶盒的双重功能。不过这种功能很多品牌也有,但别人是简单地将两个产品组合在一起,我们则是通过同一颗芯片,既能实现DVD的功能,又能依靠一个外挂实现机顶盒的功能,在节约了成本的同时,满足了欧洲家庭的特殊需求。
我记得我们是2006年进入机顶盒领域,2009年有关产品就做到了全球销量第一,产品大卖的同时,也让我们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上去。
现在行业里80%的电视机都是直下式的,是沿着我们当时的解决方案走的,这也算兆驰团队对于整个行业做出的一个重要贡献吧。
2007年,兆驰正式进军电视领域,到2014年的时候,我们的相关这类的产品出口量就占据了欧洲第一,当然这个结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从2007年到2010年,我们实际上长期处在摸索状态。这段时间的量一直没有起来,一年也就几十万台。2011年是兆驰电视产品发展的转折之年,当时我们去国外交流,了解到夏普发明了一种直下式LED电视机,而以前我们的电视产品都使用侧入式LED技术。
当时直下式LED技术在国内还是属于知识盲区,也没有有关的资料。我们得知采用直下式技术能让物料成本节约30%左右,而且物料越少不仅成本越低,产品的稳定性也越高。
▲2011年深圳市兆驰产业园奠基典礼。2015年工厂从福永、沙井、公明等地搬入龙岗。
我当时是兆驰的总工程师,负责对直下式技术进行研发,整一个完整的过程可以说很艰难。当时没有结构、电路、光学等各方面做技术创新的资料,也没有专业的分析软件,特别是使用的灯珠都需要磨顶,而采购一台磨顶机至少要六百万,为了研发一款新品采购几千万的设备,当时的兆驰根本不能去冒这个险。
在举全公司研发之力进行各个模块攻关之际,最重要的还是光学设计。我只可以通过尽可能接触到的资料去得到一些公式,然后利用整整一年的时间进行手工推演,过年期间都在做数学题。在大概准备了两寸厚的草稿纸之后,我终于能通过数据支撑自己的想法,完成了不要磨顶的灯条背光开发,最终团队成功研发出了直下式LED电视机,并在市场上大卖。
不过比较可惜的是,我们当时的专利意识还不够强,专利申请的文书严谨性不够。事实上,现在行业里80%的直下式电视机都是沿着我们当时的解决方案走的,这也算兆驰和我对于整个行业做出的一个重要贡献吧。
现在行业里80%的电视机都是直下式的,是沿着我们当时的解决方案走的,这也算兆驰团队对于整个行业做出的一个重要贡献吧。
我们把电视生产的背光部门分拆出来,专门生产电视背光,目前该产品销售量进入了全球前三。
背光灯条要使用到灯珠,我们又投产了封装灯珠的生产线,该封装线产量入围全球前五。
封装线做好了之后,我们又瞄准了LED半导体芯片领域,2017年,兆驰投资100亿元在南昌高新区设立子公司——兆驰半导体,并先后投资建设了LED外延片及蓝绿光芯片项目、红黄光芯片项目。
对于兆驰半导体以新玩家的身份正式入局LED芯片领域,当时的市场多持有观望态度,并不看好。这些并没有让兆驰半导体知难而退,反而成为其前进的动力。
2020年,兆驰半导体LED芯片产能逐步释放量产,至第四季度达到54万片/月(4寸)的产量。2021年,兆驰半导体持续优化制程,产能达65万片/月(4寸),跃升为全球单体最大产能。随着行业内部分后位厂商的产能逐步退出,兆驰半导体以其巨大的规模优势正式坐稳芯片领域前三的交椅。2022年,氮化镓月产能可达70万片4吋片、砷化镓月产能可达5万片4吋片,完全实现满产满销。
▲2019年兆驰供应商大会。年度超百亿的采购量已形成了其稳定、优质的供应商供应链。
兆驰成功的背后,也离不开我们所根植的这一座城市。政府对于产业的扶持力度、对于营商环境打造的久久为功,无疑也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产值从当年的零到现在的两百多亿,兆驰到底做对了什么?
首先,我们走了一条和富士康完全不同的路,我们坚决地执行公司的技术引领公司发展的战略。专注自己的领域,扩充新产品也是产业链的延伸,这让我们减少了很多不确定性,规避了相当程度的风险;此外,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公司的竞争力,兆驰一开始就不做OEM代工项目,成立之初就是一家ODM(原始设计制造商)企业,这让我们时刻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和护城河能力。
OEM和ODM两者最大的区别不单单是名称而已。OEM产品是为品牌厂商度身订造的,技术全在品牌厂商手里,生产后也只可以使用该品牌名称,一定不可以冠上生产者自己的名称再进行生产。而ODM则可以研发自有的产品,我们拥有自主设计能力,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定制化的产品解决方案,也能够给大家提供更加完整的服务,包括产品研制、设计、生产、销售等全方位的服务,这让我们大家可以对产品的质量和创新进行更好的掌控。
▲2023年3月在南昌召开誓师大会,邀请南昌市委书记李红军、同行业专家和客户、供应商参加,全方位地宣传新的产业链。
首先是这里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营商环境。不管是我们的产品创新还是设备创新,不能离开上下游产业的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在这里快速地发展了几十年,具备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这使得我们的工艺水平远高于内地许多企业。
本地政府对于产业的扶持力度、对于营商环境打造的久久为功,无疑也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当年兆驰搬迁到龙岗时,龙岗区政府就为咱们提供了大量生产用地,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政府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此外,深圳自身从业者众多,科研人才储备充足,为咱们提供了关键的人力、智力支持。
而更关键的是,这座城市所具备的气质和基因,也深深地镌刻进兆驰的企业文化里。深圳人敢创新、能吃苦、拼速度,这些都是一个企业向前发展的必要因素。我们的直下式电视就是深圳式创新的一个典型代表。
任何的成功都不是偶然得来的。回望二十多年前,我拎着包孤身一人来到深圳,当时能够说是举目无亲。现在我早已在深圳买房安家,事业也算有所收获,此刻我只想由衷地说一句“感谢深圳”:感谢这座城让我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人,感谢这座城让兆驰茁壮成长、让中国消费电子行业后来居上。
◇广东制造中的“深圳面孔”③丨德力凯医疗:智能探头稳定“追踪”血管信号,从单设备创新走向组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