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丸美、花皙蔻、丹姿等众多知名品牌曾经的代工厂,成立于2010年的广州市索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
有接近索柔生物的业内的人表示,“它(索柔生物)巅峰时期年营收或已过亿。
然而,就在近日,青眼从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天眼查等公开渠道获悉,索柔生物因合同纠纷被品牌方、原料企业、包材商等数十家化妆品上下游企业告上法庭,且多次被限制消费。
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索柔生物成立于2010年,注册资本为600万元,现任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为肖某,自然人黄某某持股票比例为40%,担任公司第一大股东与实际控制人,广州市悦肤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肖某某、郑某升则分别位居第二至第四大股东。
另据“索柔生物”微信公众号与公开报道,索柔生物号称是“先进化妆品研发制造基地”,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化妆品ODM/OEM/OBM服务,拥有厂房面积达3万平台米,护肤产品日产能达到40万支,而自动化面膜生产线万片,客户囊括花皙蔻、丸美、水密码、丹姿、膜法世家等众多知名品牌。
然而,从2023年开始,与索柔生物相关的诉讼则开始密集爆发。据人民法院公告网、天眼查等网站显示,索柔生物作为被告,涉及法律诉讼近百起,起诉案由包含房屋租赁合同纠纷、融资租赁合同纠纷、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合同纠纷、劳务合同纠纷等,起诉企业涉及化妆品加工、房地产、化妆品原料、银行业等多个领域。
青眼梳理有关规定法律文书发现,目前索柔生物涉及的案件不少已成为终本执行案,其所有的位于佛山顺德的相关化妆品生产设备已处于拍卖中。
根据阿里拍卖官网显示,索柔生物与广州德贝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名下的一批化妆品生产机器设备已经挂售了近两个月,尽管价格从386万元降至308万元,但却始终无人问津。
去年11月,索柔生物因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被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另据根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2023年6月至今,索柔生物法定代表人肖某限消信息高达10条,广州市索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有6条被执行信息,执行标的总计达19.27万元。今年2月,据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关于注销《化妆品生产许可证》的通告显示,索柔生物主动注销了化妆品生产许可证。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青眼在化妆品监管APP搜索“索柔生物”发现,共有2651条数据,最近一款由索柔生物作为生产企业的产品为花皙蔻水感隔离防晒液,于2023年6月批准。
针对为何会在2023年前后官司缠身,青眼多次拨打索柔生物在工商登记系统中公示的电话来了解和求证,但显示号码为空号。
随后,青眼采访到多位接近索柔生物的业内人士,为解释索柔生物的“急速坠落”提供了更多的视角。
“索柔生物的发展经历了不少曲折,一个转折点无疑是2018年索柔生物创始人李兆龙的突然去世。
青眼注意到,“索柔生物”公众号曾在2018年发布讣告,讣告内容显示,“广州市索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兆龙于2018年10月28日因突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猝然离世,享年55岁”,并称其“自2009年创办广州市索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带领索柔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化妆品制造业标杆,是行业的良心丰碑,得到各界人士和全司职员的敬重。”依照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2019年2月,索柔生物法定代表人、负责人、首席代表等职务均由李兆龙变更为肖某。青眼注意到,索柔生物总经理肖某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李兆龙对于索柔生物的深远影响。在2019年的一次公开演讲中,肖某表示,在做服装外贸创业失败后,“2009年李总(李兆龙)邀请我合伙做索柔”。肖某还提及,“李总(李兆龙)的理想,就是把索柔打造成像日本科玛一样的百年OEM企业”,虽然李总已经永远地离开了索柔,但这个梦,她会用尽一生去实现。关于索柔生物的衰退,另有一位与其交集较多的某美妆从业者则认为,“或许与其当年激进的发展态度有关。”该人士告诉青眼,“从2018年开始,索柔生物投入了大量的对外宣传费用,非常高调与激进。在生产设备的购入上,索柔生物也十分‘慷慨’,这或导致企业账面上始终未存下太多钱,加之部分品牌货款期较长,且不稳定,可能就让企业陷入了被动的局面。”此外,该人士还向青眼透露,“在2022年下半年左右,索柔生物被房东‘赶走’,搬到了南沙区,之后便一蹶不振,开始拖欠员工工资”。根据公开报道,索柔生物曾以行业少有的大手笔高价购入大量国外先进设备,有着工厂界“器材党”的称号。时任索柔生物总经理肖某更是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我们最大的爱好就是买设备”。有必要注意一下的事,广州某研发企业负责人还向青眼透露,其曾受邀“接盘”索柔生物,“李总(李兆龙)去世后,索柔生物让我参与公司管理,甚至提出让我接下索柔生物,但由于当时自己的企业经营良好,就拒绝了他们的请求”。不过,上述业内人士均表示,“目前,我们更多是从外部进行的推测,索柔生物真正衰退的原因,或许只有企业管理层自己明白”。
自2021年《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等配套法规发布以来,不少化妆品代工厂陷入关停和倒闭危机。
就在近日,青眼与多家国内外知名化妆品代工厂负责人进行交流,试图探寻生存危机背后的真相。
在与欧莱雅、宝洁等国际巨头保持多年合作的上海某化妆品代工厂总经理王磊看来,“部分代工厂的‘消失’,本质上是国内化妆品产业正在迈入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时期,而过去部分工厂更加擅长机会主义和赚快钱,未能够真正打造起自身优势,因此在竞争加剧、法规趋严的环境下,必然难以熬过行业变革。
“从大环境看,确实存在着需求下降的客观事实,但是工厂仍有着较大的操作空间,包括客户结构的选择,是选择能够赚快钱的白牌,还是更稳定有品牌力的企业,保守与扩张的战略方向、产品矩阵的丰富等等,企业在这样一些方面都能够有所作为,从而抵御风险。
该负责人还表示,“随着完整版安评等相关法规的愈发完善,代工厂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化妆品市场仍处在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不努力主动适应就只能‘离场’。”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前9月化妆品行业总计零售3069亿元,同比下滑了1%,自6月以来持续保持下滑。面对今年以来化妆品销售的冷淡和唱衰声音四起,科丝美诗(中国)副总经理申英杰则仍持有乐观态度,“仔细研究就显而易见,中国市场的化妆品人均消费金额和欧美市场仍有差距,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作为代工厂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间,且未来的发展空间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大。”
正如申英杰所言,诚然,国内美妆市场正在迈入新的调整阶段,但长远来看,美妆代工厂仍有机会,而如何在扩张与保守之间进行抉择,完成企业自身的“向上一跃”,将考验着企业的生存智慧。